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中——记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园长李海兰 -凯发地址首页app
她倾心幼教30年,以“培育有根的中国人”为教育愿景,将成立仅11年的“年轻”幼儿园建成全县社会认可度高、幼儿数量多的公办幼儿园。她以立德树人作为初心使命,在润物无声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幼儿心田,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她就是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园长李海兰。
倾心幼教,建设家长信任的幼儿园
2013年9月,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借地成立,与汪清县第二小学隔栏相望,仅有56名幼儿入园。16名教师之中,只有4名是专业教师,其余全都是转岗而来的非专业教师。好不容易盼来大学生,因工作环境简陋,纷纷想办法调走;转岗的老师们也在短暂“歇脚”后另选高枝。一时间,办学条件差、缺少骨干教师的现状让身为教师的李海兰倍感压力。
李海兰深知,“万事不能等,路要自己走,梦要自己圆”。她以身作则,以仁德为先,带领16名初创教师早出晚归、清理卫生、布置教室、设计菜谱、制作教具。她还身先士卒,带头为患重病的家长捐款;四处奔走,为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幼儿申请补助,捐物送爱,以实际行动让每名孩子懂得“给予爱、传播爱”的重要性,也为懵懂的幼儿们树立了表率。辛苦的付出,为幼儿园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每日清晨,李海兰都会站在园门口,用微笑迎接家长、用爱心接入小朋友,孩子们开心得喊她“园长妈妈”,家长们也对她逐渐信任、日益尊重。
在李海兰的带领下,幼儿园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日益精进,办园品质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直线上升。如今,汪清县第四幼儿园拥有省、州骨干教师6名,在园幼儿375名,成为县域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幼儿园。
立足家乡,培育合格的中华民族接班人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李海兰一直摸索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把幼儿园课程与民族团结、爱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我国民族传统节日对幼儿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端午节”对幼儿进行热爱传统民俗的教育,“重阳节”对幼儿进行敬老孝亲教育,中秋节开展“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主题活动,“国庆节”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汪清县拥有多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海兰在园内设立“非遗区”,将象帽舞、花图、尤茨、剪纸、拓印、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游戏区中,以混班教学、混龄游戏的方式,拉近孩子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让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亲传统、明礼仪,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培养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汪清是国家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10月起,李海兰鼓励园内教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带领孩子们一起动脑动手,将汪清县发生的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制图成册,成立“小红星”红色宣讲团,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使民族团结思想在教师、幼儿、家长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心怀家国,播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种子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李海兰素来重视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施展技能的舞台。在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的时候,会给少数民族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中的温暖。
李海兰带领各族教师总结经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深入推进吉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和延边州教育学会课题“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科学规范民族团结教育方式方法。她主持编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园本教材,通过让各民族师幼身穿华服,传承礼仪、传唱经典等方式积极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育人环境,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国旗、中国结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李海兰带领汪清县第四幼儿园构建了民间游戏课程、民间艺术课程、节日节气课程、童语同音课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课程资源库,录制了12节微课,开发了16项课程资源包,自制图书20余本,积累5项理论成果,撰写经验材料42篇,发表论文23篇,获得省级成果奖16篇。
如今,在汪清县第四幼儿园,不同民族的孩子,同样天真烂漫;不同年龄的老师,一样认真负责。老师、孩子们亲如一家,共同游戏的画面成了幼儿园里最靓丽的风景,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如同春雨一般,在这里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2020年,汪清县第四幼儿园被评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1年被评为吉林省示范性幼儿园。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