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发地址首页app > 延边新闻 > 时政 > 清明节到来之际,7旬上海知青姚祚塘缅怀延边阿迈,遥寄哀思,延续超越血缘的亲情、跨越民族的大爱——山海虽远总相连

清明节到来之际,7旬上海知青姚祚塘缅怀延边阿迈,遥寄哀思,延续超越血缘的亲情、跨越民族的大爱——山海虽远总相连 -凯发地址首页app

2024-04-06 10:26:53来源:

尽管回到上海已经许多年,但知青姚祚塘和林小兰仍时不时回忆起曾在遥远的延边度过的十年青春,以及给了他们无限的爱与温暖的“阿迈”。

“真想再到阿迈的墓前拜上一拜,再回到那片土地上多看几眼!”年纪越大,记忆越深,想回延边看看,姚祚塘心里已经盘算了好几年,但因身体等原因,始终未能成行。清明节到来之际,姚祚塘在电话中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一段跨越民族、超越血缘、远赴山海的大爱亲情,遥寄对“阿迈”的深情与思念。

1969年3月,18岁的姚祚塘与同行的一批上海知青乘坐火车奔赴祖国的东北边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最终,他和林小兰以及其他14名校友在原和龙县西城公社西城三队落了脚。也正是在这里,二人与阿迈李生今结下了不解之缘。

插队生活苦,面对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初出茅庐的“阿弟”和“小囡”与其他地区的知青不同,不仅面临重重的生活关、劳动关,还有更为难解的语言关。

姚祚塘回忆说,离家前,他们还是父母捧在手中的孩子,一夕之间,就要自己挑水劈柴、生火做饭,要到生产队上干活挣工分养活自己。幸运的是,阿迈李生今看出了他们的窘迫,教他们基本生活技能,帮他们料理家务,把自己家的蔬菜和朝鲜族泡菜送给他们吃。集体户的屋里屋外,总有李生今忙碌的身影,她像长辈一样关爱着知青们,让他们在他乡的艰苦环境中觉得不再那么难熬。有了这些关爱,知青们开始学习朝鲜语,主动融入这片土地。

打从一开始,姚祚塘就入乡随俗,称呼李生今为“阿迈”,但不像其他人一样连名或带姓,就像叫自己的奶奶一样,在他心里,这两个字是最亲近的代名词。

“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阿迈不声不响地养了头小猪,可把我们馋坏了。”姚祚塘笑着回忆说,60多岁的李生今是个热心肠,丈夫早亡,膝下无子,每次看到姚祚塘和这些知青们都格外亲切,想方设法让大家伙儿尽快适应新环境。那头小猪在李生今的精心喂养下长势极好,让一年到头见不到荤腥的知青们添了不少乐趣和盼头。

一年多时间,姚祚塘与一同插队的林小兰在朝夕相处中慢慢情投意合,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很快在组织的见证下,结为夫妻。李生今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成家立业一样,高兴得合不拢嘴。林小兰怀孕后,李生今见他们住在集体户多有不便,便让他们搬到自己家来住,开始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一天半夜,林小兰突然腹痛难忍,生产在即。李生今安顿好慌乱无措的小夫妻俩,独自一人夜行数里,到相邻小队请来接生婆,才使得母子平安。定下神来的姚祚塘心怀感恩,将儿子取名为“延民”——生于延边的子民。延民的降生,让李生今欣喜不已,她将孩子视为亲人,给了他超乎寻常的爱。

林小兰出月子以后,就跟随姚祚塘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干活,李生今就主动担负起照顾延民的重任。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营养品,李生今想尽办法为延民开“小灶”。 “今天磨点这个粉,明天磨点那个粉,也不知道阿迈从哪弄来的那么多稀罕物。”姚祚塘说,延民几乎是在阿迈的背上长大的。等到上幼儿园后,李生今担心他被小朋友欺负,每天跟着孩子一起上下学,一老一小形影不离、有说有笑,就像祖孙俩一样。

有一年,姚祚塘患上黄疸性肝炎,浑身乏力、日渐消瘦,当地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救治。李生今心急如焚,四处寻求土方,亲自上山采药、煎药。几经折腾,姚祚塘竟真的痊愈了。救命之恩,姚祚塘夫妇感怀于心,更加视李生今为恩人、为最亲的亲人。

“一家四口”就这样其乐融融地生活了近十年。这期间,同批来的知青们有的参加了招工、有的上了大学,每个人离开时都动员他们尽早“回到上海去、回到城市里去”,可这样的想法对于姚祚塘、林小兰来说却并不迫切,因为这个奋斗了十年的地方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他们无法割舍的“阿迈”,他们之间早已 “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直到1979年,知青大返城,姚祚塘和林小兰终于要回家了。他们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阿迈一起回上海!

回家的路上,姚祚塘一家人带着李生今到北京游玩,参观了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完成了老人一直以来的心愿,也缓解了突然离家的紧张忐忑,然后一路南下,直达上海。

让人欣慰的是,姚祚塘的父母与李生今虽然从未谋面,却因为心系同样的亲人而有了命运的连结、情感的共通。李生今人生地不熟的无助,如同十年前姚祚塘初来乍到时面对的艰难一样,在他们之间传递的真诚和良善之中得以化解。

从那以后,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六口人挤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加上姚祚塘夫妻俩的工作半年没有着落,平均每人每月8元生活费,全靠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半年后,姚祚塘到区办房屋修建公司工作,林小兰进入街道办针织厂当工人,每人月薪36元。“日子终于见了亮,有苦一起吃,有福也要一起享!”姚祚塘说,不管生活多难,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以阿迈为先,而阿迈则事事以延民为重,将他们给的零花钱都偷偷用在了延民身上。

再后来,当地政府考虑到一家人的特殊情况,为李生今落了户,她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份口粮。街道得知消息后,为他们分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子,姚祚塘带着妻儿和阿迈搬了进去,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家……

1991年,李生今在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了。两年后,姚祚塘和林小兰一起将老人安葬在家乡的一片苹果梨园的山坡上。“那里绿树成荫,一眼就能看到学校,能俯瞰整个村庄,阿迈一定会知道,她回家了!”姚祚塘动情地说,现在,他的家里还珍藏着老人的旧照片,想她了,就拿出来看看,念叨念叨从前的日子,就好像阿迈还在身边。

从上海到延边,从延边到上海,二十二载,山海相隔,这段守望相助、情逾骨肉的往事经过时间的长河,在延边大地和不同民族之间传唱不息,因为那山的巍峨、海的辽阔,都不及团结情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相继。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

责任编辑:齐艳红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凯发地址首页app的版权信息:如需转载,请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延边新闻网》
  •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 2007- 延边新闻网 凯发地址首页app的版权所有

"));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

邮箱:

网站地图